只有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
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孫云曉
著名教育家呂叔湘說,教育近乎農業生產,絕非工業生產。另一位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解釋說,學生跟種子一個樣,有自己的生命力,老師能做到的,只是供給他們適當的條件和照料,讓他們自己成長。由此看來,孩子是千差萬別的,只有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。因此,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,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。
侯曉迪的成長給我們許多啟示,如自由是成長的基石,也是發現的窗口。在所有中學生寫下的自傳裡,侯曉迪的《奔騰》一文無疑是極具特色的。他的大氣磅礴,他的目標如一,他的桀驁不馴,他的百折不撓,都展示了當代青少年的寬廣胸懷和崇高境界。自然,《奔騰》也隱藏著侯曉迪的成長密碼。
毫無疑問,人是環境的產物。侯曉迪之所以能寫出《奔騰》,首先得益於他有一個狂野的童年。誰能相信,自出生一個多月起直到十一二歲,侯曉迪幾乎都是在軍隊和大自然中長大的。在許多人看來,荒郊野外肯定會荒蕪童年,而實際上,大自然才是童年的天堂,因為豐富多彩的生命激活了兒童的心靈和智慧。
曾有一位思想家說過,人在15歲之前應當在農村度過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孩子在大自然中長大才會有健康。為什麼呢?因為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把發展的通道打開,如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味覺等等,而這就需要自由自在的自主探索。侯曉迪養過貓頭鷹、松鼠和蛇等動物,這在城市孩子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。
在侯曉迪的成長史上,他的父母是第一功臣,因為他們敢於挑戰自己,又善於因地制宜,給了孩子最有利的成長環境。他們是有眼光的,是有勇氣的,這值得今日廣大父母們學習。
兒童的成長需要自然,但是只有自然也難以使兒童全面協調的發展。侯曉迪的父母之所以值得學習,他們引導孩子在大自然的體驗中養成愛心,在一系列的難題面前接受挑戰,否則,侯曉迪也不會是今天的侯曉迪。例如,從野外來城里之前,為了適應城市生活,爸爸要求侯曉迪必須學會騎自行車。當侯曉迪耍賴時,爸爸毫不鬆口,要求孩子嚴格訓練,“不打無把握之仗”。結果,侯曉迪由此養成一個好習慣,即不論做什麼事情,都要在開始之前做一番充足的準備。
人們習慣於說孩子是一張白紙,其實,進入小學甚至進入幼兒園的時候,孩子早已經不是白紙了。人的成長受三大因素的影響,一是遺傳,二是環境,三是教育。因此可以說,人生下來就不是一張完全的白紙,因為遺傳對於每一個人都有極為深刻的影響。
像侯曉迪這樣個性鮮明的學生,是很可能被認定為問題學生的,但在人大附中他如魚得水。
首先,人大附中不但不怕學生折騰,還創造條件讓他們參與學校的重要事項,如向全校師生公開徵集校徽圖案。雖然是初一新生,敢為人先的侯曉迪立馬就躍躍欲試了,並且一鳴驚人。天高任鳥飛的環境怎能不喚起創造者的激情與夢想?
然而,人大附中並不讓學生只生活在夢裡,他們要讓學生認識自己和超越自己。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,依據考試成績分層教學的做法有可能被質疑。但是,人大附中卻堅定地認為,分層教學的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,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,使每一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。如果說,參與校徽圖案的設計激活了侯曉迪的一個細胞,那麼,分層教學激活了他幾乎全身的細胞。分層教學的靈魂是實事求是。應當說,這是真正的對學生負責,也是真正的素質教育。